問:白居寺有哪些壁畫?白居寺的壁畫介紹?
答:白居寺的壁畫介紹:
白居寺壁畫造型千姿百態,人物豐富多彩,置身其間撲朔迷離,仿佛進行了佛國世界神奇的迷宮。題材總體分為顯宗、密宗和歷史人物三大類。顯宗內容又可細分為經變故事、佛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三類,畫面主要集中在大殿一層經堂、回廊、吉祥多門塔四層各殿和一層凈土殿、兜率宮殿等殿。密宗內容又可細分為行部、事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四種題材,主要根據《成就法海》、《吉祥勝》、《金剛頂經》、《文殊室利根本儀軌經》、《不空羂索儀軌》、《蓮花網鬘》、《金剛藏莊嚴經》等密宗四部經典、儀軌繪制,畫面多集中在大殿一層東西法王殿、金剛界殿、三層無量宮殿和吉祥多門塔一至五層佛殿中,是白居寺壁畫表現的主要題材,均系壇城畫面和諸佛菩薩畫像。其中,在三層無量宮殿里的主要壇城壁畫有:身語意時輪大壇城、吉祥密集阿閦佛大壇城、卓式吉祥凈摩敵大壇城、阿閦佛部吉祥密集文殊金剛大壇城、熱氏閻魔敵大壇城、如來部吉祥紅色閻魔敵十三尊大壇城、身部忿怒閻魔敵六面文殊大壇城、吉祥空行海大壇城、路夷波式吉祥勝樂大壇城、五空行大壇城、比瓦巴式呼金剛大壇城、幻化勝樂諸佛加行大壇城、大日如來部四位續所述大壇城、金剛界壇城。在吉祥多門塔底層至塔幢各殿繪有諸佛菩薩畫像27529身:一層繪有2423身、二層繪有1542身、三層繪有3400身、四層繪有1278身、五層繪有18886身、橫斗繪有321身、十三法輪繪有677身、塔幢繪有127身,真不愧為“見聞解脫十萬佛塔”的美譽。歷史人物題材主要包括印度、西藏各個傳承及其教派高僧大德、譯師、法王等佛教杰出人物。畫面主要集中在大殿二層道果殿和吉祥多門塔四層各佛殿。其中道果殿壁畫主要根據《佛本生經》、《彌勒上生經》、《大悲蓮花經》、《華嚴經》等典籍繪制,主要內容為88位大成就者和八思巴忽必烈會見場面。
構圖
白居寺壁畫的構圖綜合除兼顧寺殿結構和塑像協調外,根據題材表現的需要。采取中心構圖、敘事體構圖和兩者融合圖三種構圖形式;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為了強調情節的整體和連續性,采取敘事體連續性構圖,并打破傳統僵硬的棋格構圖模式,采取裝飾紋樣自然構圖,寓裝飾和構圖兩種功能于一體,自然協調。融合中心構圖法和敘事體構圖法于一體來構圖是白居寺壁畫構圖的一大創新。吉祥多門塔一層兜率宮殿經變壁畫采取的就是這一構圖形式。作品將彌勒佛巨大工業畫像構置于壁中,左右按敘事體構圖形式構置彌勒本生和因緣故事,突破了傳統的脅侍配置,使形式和內容的表現得到完美的統一。
壁畫人物
白居寺壁畫人物優美協調,比例準確,反映出西藏藝術人體比例和人體審美特點。除為數不多的脅侍菩薩仍保留著早期造像量度經典指導下纖細苗條的身軀外,大多數人物造型尤其是高僧、羅漢和明王、護法神身軀明顯藏化:粗壯、結實,富有力量和張力。人物造型神兼備,注重于諸佛、菩薩、明王、力士內在氣韻的揭示,佛陀強調空靈和靜穆,菩薩強調慈悅和親切,明王強調粗獷和沉毅,將藏傳佛教寓意諸佛的五蘊皆空,菩薩用智慧上求菩提、用悲憫下救眾生和明王、力士以勇猛、威武、怖畏所化示的沉毅、慈悲展現無余,體現出一種蓬勃內在的生機。線條和色彩的運用及其相互間有機會的組合是白居寺壁畫造型的主要語言。外形輪廓通常用鐵線描勾勒,準確簡潔,富有力感;背光、衣紋通常運用游絲線描勾勒,精致柔美。同時運用色彩暈染來體現明暗向背和遠近高下及人物骨骼的轉折、肌肉的張弛,增強造型的體積感和畫面的空間感,色彩明快熾烈,強調冷暖色調之間的和諧和對比,暈染層次豐富細膩,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據白居寺壁畫題記,寺塔壁畫主要系后藏拉孜縣、康馬縣、拉薩尼木縣藝術家創作而成。以拉孜畫家為首的拉堆畫風稚拙簡樸、自由夸張,以康馬縣乃寧畫家為首的乃寧畫風和拉薩尼木畫風有機地融為一體,逐漸形成了一種充滿生機、自成一體的繪畫風格,成為14至15世紀藏傳佛教藝術日趨成熟的代表作,標專著藏傳佛教藝術在15世紀逐漸走向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