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7月、8月進入了西藏的雨季時間段,并時常伴有部分地區的塌方、山體滑坡等,所以在出發前建議先在本文了解下西藏川藏線上的易發塌方和泥石流的具體路段,并知曉具體的避開技巧。
第一段:巴塘---芒康段
過了金沙江大橋。進入西藏境內,就是著名的海通溝塌方區。這一段有50公里。的路段。只要是下雨和大雨。有幾處是必然地塌方之處。塌方特點;是以石頭和泥石流為主。而道班遠在芒康和海通溝兵站。一堵就是半天以上。在這一路段。就看對面是否有來車。有車來。則通。趕緊通過。否則。就是海通溝的溫泉住下或問路況了。
第二段:芒康---左貢段
出芒康后,就是翻4600的"拉烏山",翻山后的前半段。是不塌方的。但在靠進瀾滄江的幾公里。山體就是沒植被了。下雨就是滿路的大小石頭。注意車底盤。過竹卡大橋后,就翻第二座山4700的"覺巴山".在下山時,路是緊靠山體開鑿的路面,而彎道多而險急。山體是不穩定的。常常滾石多在路面山。下山和在上第三座山5000(東達山)的山溝里。如下雨,常常發洪水。沖毀路面。
第三段:左貢---幫達段
此路段主要是前半段。緊靠河邊而行。如上游下雨。常使河水,俺沒公路面。但水下沒石。就是必須注意;涉水時發動機進水和發動機過熱而又進水過快,發動機急易抱軸。一定要先降溫。在涉水。也必須注意不可靠河邊和靠山體的排水溝太近。如遇這種情況。可等當地車和看前車行走的路線。再跟著過去或下水探道而行。如遇水太深,一定折下風扇皮帶,以免發電機和風扇葉片損壞。在新建路段。就是注意山體堆積的泥石流和石頭就可了
第四段:邦達---宿段
翻過4800的業拉山后,下山就是怒江。過怒江大橋后。進入著名地"怒江溝".這里的地質結構是最松散的。土沒粘性,因是2000多米的海拔。又是喜瑪拉雅山脈和橫段山脈的交匯點,即又是干熱河谷地帶,山上沒樹。而河谷風大,故此這里下雨,就是泥石流。不下雨。連著幾個太陽。又是松散的石頭。自然的滾下。是下雨塌,不下雨也塌的地段,沒塌方,趕緊過,住八宿。塌方可在幫達住。(在幫達就可問路況)。
第五段:八宿---然烏段
此路段是新建油路。一般山體不靠公路。只是多注意下雨時,公路排水不暢。而使路面積水。遇積水時。可慢行而過。
第六段:然烏---波密段
此路段,前半程是靠湖邊而行。注意的是,在2989公里樁后,就是易塌方的30公里土路段,一般通行沒問題的,只是有一處翻水路面,過水時,慢行多留意即可。
第七段:波密---八一
1)、出波密35公里。就是一處著名的泥石流區域。常年路面水不斷,遇上游下大雨。翻水路面上。水定是急而深,石頭遍地,車過此段時,注意底盤。
2)、102道班。此路段常年是下雨塌。不下雨也塌的著名塌方區。在通過此路段時,一定趕路而過,最好是武警在上午排出昨夜堆積泥石流后馬上通過,這里就是不下雨。因山體的侵水。也會慢慢地堆積泥土和石快。一般是排出后。再經三小時后,就沒法再通過了。只好再等下午上班排出后。再通行了,下午通不過。就只好住在車上了。這里沒吃住點。離通麥鎮有10公里處通過這里一定注意和安排好行程。
3)、通麥天險18公里路段;
過通麥大橋后。就是進入著名地天險路段,此路段一般地小雨不塌。但大雨必塌方,但路面濕滑。注意來車和匯車點,提前先讓。先慢,因路面的原因,一般是大車不讓小車的。那外地小車就多注意了。在行駛約16公里處。也是下雨塌方和泥石流的堆積區域。如遇堆積物,通過此處,一定使用四驅。方可而行。到魯朗鎮后幾乎就可直通拉薩了。
2016年3月1日更新:318國道排龍到通麥段新修的路施工進入尾聲,四個隧道和一座大橋全部貫通。
總結,川藏線每年自駕旅行的車輛很多,這里非常有必要提醒大家,一定記得安全駕駛,注意行車安全。
雨季川藏線最易塌方泥石流路段
- 時間: 2018-05-31
- 作者: 小劉
Tags: 川藏線
- 看遍旅游攻略,不如添加顧問微信聊一聊路線。
- ①復制手機號:13908915938
- ②打開微信后添加好友,粘貼
我有更好的答案本回答由editor負責采納最佳答案
上一篇:西藏一定要去的景點 下一篇:外國人進藏旅游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