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該寺院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羊土神變寺”。1409年,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后寺院改名為大昭寺。也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已改稱大昭寺。清朝時,大昭寺曾被稱為“伊克昭廟”。
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為藏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門前廣場上樹立的唐蕃會盟碑見證了漢藏人民的深厚友情,種痘碑(為紀念清朝乾隆年間中央政府向西藏人民傳授種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則見證了中央政府對西藏人民的關懷。
大昭寺位于拉薩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圍繞大昭寺而展開。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并不亞于布達拉宮,它也是游人到西藏必游的景點之一。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積達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個殿堂。主殿高4層,鎦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筑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建筑藝術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兩側配殿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后,“噶廈”政府的機構便設于寺內,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兩層樓周圍。許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如“金瓶掣簽”等都在這里進行。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筑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