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西藏阿里地區特色的地方在哪里?
答:凝古厚重的民俗
阿里與毗鄰的尼泊爾、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西北部地區分居喜馬拉雅中段的南北麓,平均海撥4500米,總面積34.5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最西端點。就其生存的綜合條件來說,是人類的生理極限所能達到的最高點。因而阿里繼北極、南極之后,又被稱為“地球第三極”。
高處不勝寒、人情更溫暖。阿里人總是以他們獨有的雪域情懷笑迎外界來客。流傳至今的“玄”舞是展示西藏服飾特色的絕佳方式。敬讓一杯醇香的青稞酒、酥油茶、濃凝的酸奶,獻上潔白的哈達,灑給來人的是大自然和人之初的豁達、胸納千壑百川的襟懷,似藍天白去般的素暖潔愛。
阿里的苯教信仰
藏地最早的宗教。作為一種早期高原先民的信仰觀,形成年代久遠,以崇拜自然對象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苯”是指人對自然萬物最初的較為朦朧的認識總和,其核心內容包括“鬼神、精靈、魂魄、命數、運道”等,并通過苯教巫師以占卜、祈禱、幻術及各種特殊儀軌加以表現,在早期的獻祭中,還有以活人為祭品的儀軌。
苯教興盛于象雄,得地利之便,兼容包收了來自南亞、中亞的宗教思想,其神話的固定模式,神界與魔界對立,神最終戰勝魔,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苯教在高原上居統治地位。公元10世紀左右,出于統治者編向佛教,苯教“敗落”。但它并未就此退出雪域,其寺廟散布于高原的各個角落,其所敬畏和供奉的山湖鬼神及眾多精靈,仍被不同地區的藏族人朝拜。
苯教活佛——丹增旺扎
丹增旺扎是一位苯教活佛,又是一位醫術高明的藏醫
發源于西藏阿里地區的原始宗教——苯教,隨著藏傳佛教的弘揚發展,其勢力不似當年,在阿里只剩下最后一座寺廟——古如江寺,丹增旺扎就是該寺的寺主。在阿里地區,他可以稱為最后一位苯教活佛了。這位在阿里地區名氣很大的苯教活佛,現又擔任地區佛教協會會長職務。為幫助人們認識和了解苯教,丹增旺扎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寫出了《苯教源流》等極有學術價值的藏文專著。他每年還用更多的時間推動發展阿里地區醫藥衛生事業和藏醫研究。他主持創建了阿里地區藏醫院并擔任院長;為了給缺醫少藥的阿里培養自己的醫務人員,他放棄了調到拉薩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工作的機會,創辦了岡底斯山藏醫學校,并擔任校長。他還將自己平時節省的工資、平日看病的收入和信教群眾供奉的布施,以及享受的國家政府津貼等積蓄共100多萬元人民幣,無償捐給了阿里地區衛生教育事業、災區以及貧困百姓。而他平日生活卻極其清苦,他說:“國家和群眾給我的,我要全部還給國家和群眾。”
藏醫書和藏藥
丹增旺扎活佛的住處在獅泉河鎮是比較特殊的,遠看好似一座寺廟,屋頂是法輪和鹿,這里不僅是住所還是經堂,同時又是藥房。這位77歲的慈祥老人身材碩高,清瘦,由于年長和長年打坐的緣故,后背稍有點駝,但他耳不聾、眼不花,精力旺盛,他話不多,靠摸、問、看、聞診斷。病人不管來自何方,看病時給錢不給錢,他都一視同仁,診病、開方,還親自配藥。沒有病人時,他手持念珠閉目誦經,或者研究醫書,有時,他還為生活困難的遠道登門求醫的群眾提供食宿。他每年冬季都要回到距獅泉河275公里大山里的古如江寺。丹增旺扎活佛是藏北巴青縣人,5歲出家,16歲獲格西學位,23歲學習藏醫,由于自身的刻苦,在宗教、歷史、藏語法、天文歷算和藏醫等方面造詣很深。如今,他在阿里地區培養的200多名年輕藏醫已經可以獨立行醫了,他主持創建的岡底斯山藏醫學校于1984年10月10日開學,招收了來自西藏自治區各地農牧民子女40多人,學校承擔了他們的全部生活和學習費用。為了搶救阿里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在他的提議下,組建了阿里地區政協資料室,編寫了《阿里歷史寶典》、《藏醫學》、《神山圣湖介紹》等書,同時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在全地區修復佛寺75座。由于丹增旺扎為人謙和,知識淵博,加之又是最有影響力的西藏本教活佛之一,所以他在阿里地區威信很高,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綿格龍”,意為比丘長者。他現任中國佛協理事、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西藏佛協常務理事、阿里地區政協副主席、阿里地區佛協會會長、阿里地區藏醫院院長、岡底斯山醫學校校長等職。>>延伸閱讀:西藏特色的地方在哪?